关于爱情
真正的“自信者”从容淡定,无需哗众取宠;他不追求旁人的娇宠溺爱,而安于自我的宠辱不惊。爱情世界中真正美好的“吸引力”不是一块磁铁,泛滥无度地收纳一切闲钉铁屑;而是一首诗,不知不觉吸引着那些与我心心相印的人,那些解我读我、知我懂我的心仪之人。
情是爱的谎言。情总是多的,而多情者必至寡情。与之相反,爱必然是专一的,因为它是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专注一定伴随着内心的忠诚。那首裴多菲的名诗《自由与爱情》中的前两句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暂且撇开“爱”与“自由”的复杂关系,或许单单这两句诗,已然向我们暗示了“爱”的定义:只有当一种情感高于我们自身生命的价值时,它才是爱。爱需要一个人心甘情愿地用生命来垫付那极高的成本。爱就是这样一种义无反顾、心无旁骛、自我奉献,所以爱的对象怎么可能多得起来呢?哪怕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爱,通常就足以燃尽我们的所有,包括我们自己。
“爱慕”一词揭示了爱情的这样一个真相:我爱你,因为我仰慕你,为你倾倒。爱情的起因不在于客观上你是否比别人更可爱,仅在于我只对你心存依恋、心怀向往,只希望与你朝朝暮暮长相厮守。就像禅师慧能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爱情亦如是,原因不在于你是什么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恰恰因为不论你是什么人,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我都为你心动。
“我爱你”时我是永不衰竭的源泉;“你爱我”时我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在爱的领域中,当我们将“爱”无形中转换成“被爱”时,我们正堕入自私而贪婪的渊薮;我们正从心怀虔诚的天使退化为永不知足的饕餮之徒;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克扣我们的爱人;我们用“我爱你”这一钓钩垂钓着爱人更多的付出;我们挂在嘴边的“我爱你”为我们交易来更多实际的物质、体贴的关怀、真诚的牺牲;我们说我们在“爱”,实际上我们时时刻刻在权衡计算。
伟大的歌德对爱的解读是:“我爱你,但那与你无关。”我对这话的理解是:我爱你,即使你不爱我。真正纯洁而美好的爱情一定不是用“我爱你”来交换“你爱我”,一定不是“我爱你”与“你爱我”之间的等价交易。道理很简单,我之所以爱你,不是你对我的要求,这不是一个我能够支配的选择,不是一件我可以随叫随停的事情,其实也不是一件你可以随叫随停的事情。
歌德这句话对我的震撼,在于从中我似乎领悟到:一个能专注地“我爱你”,而不计较“你爱我”的人,其心灵的力量无比强大。或者说,真正的“爱”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到处都有,它只是世间的稀罕之物,唯有那些灵魂的强者才可能拥有,才配拥有。
实际上,“我爱你”并不比“你爱我”吃亏,我们从“我爱你”中得到的也并不会比从“你爱我”中得到的少。事实上,爱之所以能令深陷其中的我们焕然一新,使我们满面桃花,并不是因为我们在被思念、被关怀、被爱;相反,是因为我们在思念、在关怀、在爱。当我们因为某一个人的声音而心潮起伏,当我们忍不住用目光追随着某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而不知不觉中充满笑意,当我们将某一个人的甘苦当成自己的来对待,当我们拥抱着某一个人一如拥抱着整个世界,当我们牵着某一个人的手就像托住了自己的全部幸福,我们已然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在点点滴滴中造就了我们灵魂的“重生”。
“爱”的基础是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他”。在爱中,是两条溪流的交织纠缠、同步缓进,是两个生命的互相参与、共同成长,灵魂上不存在强势与弱势。所以,“我爱你”,不代表我是你的奴隶;“你爱我”,也不代表我是你的主人。
请你爱我,但是你有权利不爱。毕竟,“我爱你,那与你无关”。不管爱的是谁,不管是不是成功,只要“我爱”过,我都比很多人幸运,“我的骄傲仅在于我曾爱过,仅此而已”。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认为,爱情有三大元素——激情、亲密、承诺。但是这三个概念对于中文语系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我借用了他的理论,然后把三个元素的名称调整成了——激情、理解、践行。我觉得一个完整的爱情,一个美好的爱情,必须要有这三大元素,缺一不可。
真正的爱,一定源于真正的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深度,就决定了你爱他的深度。在你越来越懂他的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在发生——你会越来越懂你自己。
所以什么叫作深情?你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爱的就是这样一个他;你了解他最真实的样子,你爱这个真实的他。你见过他最美丽的时候,也见过他最糟糕、最丑陋的时候;你见过他最能干、最得意的时候,也见过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在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你还是想拥抱他,还是想吻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见过他最光明的样子,也见过他最黑暗的样子,当你见到他最黑暗的样子,你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他,并且去爱他,这个才叫作深情。你真的懂他,懂他是个怎样的人,懂他的好与不好,懂他那些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懂他很不完美,但你还是爱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他,爱他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人,这个才是真正的深情。
我们很多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那种“爱”,其实跟这个是背道而驰的。你喜欢他,却只是喜欢他光明美丽的一面,当你了解到他黑暗或丑陋的一面,就不喜欢他了,就想放弃他。这不是爱,而是一时情绪化的痴迷,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痴迷不管开始时多么狂热,也很快就会消退,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因为它是无根之木,它需要很多虚假的美好来喂养,它容不下真实。而深情恰恰是指撇去表层的浮华,去爱他的真实。还是那句话,什么叫作深情?撇开美好的一面暂且不谈,你要知道最黑暗的他是什么样,最无力的他是什么样,最狼狈的他是什么样,最坏的他是什么样,然后你再去爱他,爱真实的他。
“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而我爱你,因为你是你。”完美的答案!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我把他们当成“人”来爱——一个人应得的尊重、应得的善待,我给他们;而我爱你,因为你是你——这里面有很深的理解,很深的懂,所以有很深的爱。
我们说“自爱基于自知”,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去爱这个真实的自己。同样地,真爱基于真知。一个人要深爱另一个人,就要首先深刻地了解这个人,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好好地爱这个人。
所以,爱的本质是什么?“我爱你”这句话,其实是在说——我爱你的灵魂。所以当你的肉体老去了,我还是爱你的灵魂。当你有一天变得面目全非了,我还是能在人群中,用我的灵魂辨认出你的灵魂。
不是当你说出“我爱你”这句话的时候,爱情就终结了,“我爱你”只不过是爱情的开始,重要的是接下来你要有爱的行动。爱的行动,才是爱的证明,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洞。所以真正的爱情,就是你要真正为对方着想,真正给对方时间与关怀,很多时候,他的利益就是比我的利益更加重要,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我们来借用一下《圣经》当中爱的誓言,当基督徒结婚的时候,会有一个神父,或者一个牧师,主持他们的婚礼,问他们这么一段话:你是否愿意与他(她)结为夫妇,爱他(她),守护他(她),像对待你自己那样对待他(她),不论生病还是健康,贫穷还是富有,不离不弃,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誓言。首先,你是不是能够做到,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对方?你自己想要自由,就给他自由;你需要别人理解你,就给他理解;你希望他能信任你,就给他信任;你痛苦的时候需要安慰和支持,就给他安慰和支持。所以这就是爱的行动——对他好,像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你的爱人,爱他如己,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爱的誓言中还说,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贫穷还是富有,你是否能做到对他不离不弃?这才是考验爱的行动。你想想看,他又健康又富有,你当然不离不弃了,所以这句话的重点是,当他患病的时候,你是不是还对他不离不弃;当他贫穷的时候,你是不是愿意跟他同甘共苦?这才是爱的行动。什么是爱?《说文解字》对“爱”的解释是“行貌”,是一路同行。什么是一路同行?就是不离不弃,可离可弃的都不是深爱。什么叫作不离不弃?他就是另一个你,你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你要知道这世界上,充满了美好的男人和女人,你是否准备好弱水三千,我只取这一瓢饮,真正地始终爱他,就像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他。这才是爱的行动、爱的践行。 然后,当神父和牧师说完这段话之后,如果你同意的话,就要说“Yes, I do”。请注意,这里说的是“Yes, I do(是,我就这么做)”,而不是“Yes, I will(是,我将会这么做)”。因为“will”这种事永远不要说,将来的事情是说不准的。“Will”说的是将来,而将来就是“从来不来”。所以这里会说“Yes, I do(是,我就这么做)”,我觉得我们中文的翻译更棒——“是的,我愿意!”这世界上,你以为最美好的三个字是“我爱你”吗?不,这世界上比“我爱你”三个字更美好的就是“我愿意”。你患病,你贫穷,我愿意跟你同甘共苦,我愿意对你不离不弃,这个才是爱。什么叫作我愿意?不是因为一纸婚姻强迫我这么做,不是因为社会舆论要求我这么做,而是因为我心甘情愿,我甘之如饴,这个才叫“我愿意”。所以,“我爱你”其实就是“我愿意”。有一天你重病了,我愿意守着你;不管你发生了什么,我都愿意在天黑的时候,带你回家。所以“我愿意”大于“我爱你”,“我愿意”才真正体现“我爱你”。
以上三大爱情元素,看上去好像彼此独立,但其实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爱情是全身心的,激情、理解、践行——“激情”意味着我爱上了你,“理解”意味着我懂你,“践行”意味着我愿意陪你一路同行,不离不弃。只有当这三者合并在一起,才叫全身心,只有这三个要素都存在的时候,才有了“我爱你”。
很久以前,我看过 D·H·劳伦斯的书,他是这样形容爱情的:“之前,你是一条河,我是一条河,当我们认识之后,两条河交汇到了一起,从此以后,分不清哪条河是你,哪条河是我,因为我们汇成了一条河,叫作我们。”当时我觉得这是非常朴素的一句话,却说得非常非常动人。所以什么是真挚美好的爱情,那就是在这段爱情关系当中,没有非常鲜明的我,没有非常鲜明的你,但是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我们。换言之,在这个美好的爱情关系当中,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我们不分彼此。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别人对你好,就是对我好,就是对我们好;别人欺负你,就是欺负我,就是欺负我们。
在西方的传说中,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根肋骨,男人即使看起来再强大,仍是不完整的,生命仍有缺憾。同样地,女人若没有找到那个化生出自己这根肋骨的男人,即使再美丽灿烂,也很难获得真正欢乐幸福的生活。爱情中的双方,就像一对天造地设的齿轮,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无论在时间这条履带上转动多久,彼此总能凹凸相应、长短互补、紧密咬合。 所以每一个正在找对象的人,在结束你的孤狼生涯的过程当中,不要渴望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觉得他必须要这样,要那样,要具备 ABCDEFG 这些条件。你要想想,你自己完美吗?你要是不完美,那你配得上完美的人吗?不要试图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因为在完美的人身边,你是多余的,完美的人不需要别人。所以,爱情不是你和一个完美的人相爱了,而是他爱了你之后,他才更趋完美了。 爱情就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关系。这段完美的关系,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所以爱人之间是可以做出很多特别富有创造力的、奇迹般的、超乎常人逻辑思考能力的事情的。
死亡是强大的,最终能带走所有人的鲜活生命,而堪与死亡相抗衡的唯一对手,便是“爱”。死亡不能带走爱,不能稀释爱,不能消灭爱。相反,爱超越了生命,所以超越了死亡。爱抓不住逝者的呼吸,却拥有逝者的灵魂。爱使我们生而完满,所以死而无憾。爱使生命放光,连死亡也跟着沾光,不再显得那么黑暗可怕。爱是灵魂燃烧的火,除了灵魂的消散,没有什么能将它熄灭。《圣经·旧约》的《雅歌》说到“爱如死般坚强”,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生命可死,爱永生。
我们小时候学散文,当时老师说散文“形散而神聚”。我觉得爱情也是这样,形散而神聚。我们可能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但我心里有你,你心里有我。我们各自笔记上记下来的东西,各自听到看到的趣闻和伤心事,我们会一起分享。这个就是形散而神聚。我们可能在各干各的事情,但是空气当中有一种我们的共振,只有非常非常敏感的人才能感觉到我们的这种共振,这就是不同的身体,同一个灵魂。
爱的最高境界,除了“为爱而死”,还有“为爱而生”。与“为爱而死”同等境界的,就是“为爱而生”。我的爱人死了,我也陪他去死,这个境界高吗?高的。我的爱人死了,我替他去活,这个境界也是高的。我用我的生命活出他的生命,我替我们去活,这个也是最深的爱。
真正去爱一个人,不是要把他当神来爱,而是要把他当成一个真实的人来爱。真实的人有很多脆弱,真实的人有很多缺点,真实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所以你真正爱一个人,不要把他当作一个完美的人来爱,也不要把他当成一个神来爱,觉得他毫无瑕疵、全是优点、高高在上。你以为你是在爱他,其实你是在剥夺他的人性,剥夺他真实而不完美的权利。真爱不是把对方当成神来爱,否则对方的压力会很大的,谁能够长期扮演“神”啊?他如果成不了神,那就只能做骗子了。不是吗? 所以,真正爱一个人,就把他当成一个真实的平常人来爱。用平常心看待他,用平常心对待他,用平常心爱他——爱这个平常的人,爱你心中这个平常的女孩或男孩。他有缺点太正常了,他会做错事太正常了,平常人就是有缺点的,平常人就是会做错事的,对不对?
有一部英国电影,叫作《BJ 单身日记》。里面的男主角是霸道总裁型的完美绅士、万人迷,而女主角则长得矮矮胖胖,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不是很性感,不是很迷人,不是风情万种的那种。她一直觉得那个男主角不会看上她的,因为两个人看起来一点也不般配。实际上,男主角很喜欢女主角。他很腼腆,不知道该怎么向她表白,后来他就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地对女主角说了这么一句:“I love you as who you are”——我爱你,如你所是。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完美。我爱你,就因为你是你,我爱的就是这个你,我爱的就是真实的你。这就是 I love you as who you are,我爱你,如你所是。我觉得这才动人啊!我爱你,因为你是你,换个人我就不爱了,哪怕他比你完美,比你有钱,哪怕他在别人眼里比你更有魅力,但是我爱你,爱的就是你,因为你是你,如你所是。真爱就是这样的。
生活中我们常把一种强烈的爱说成是“恨铁不成钢”,但在真爱中,不存在“恨铁不成钢”。如果你真的爱他,你了解到他是一块铁而不是一块钢,那么你会把他当一块铁来爱,让他自由地成为一块铁,并且因为你的爱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美满的一块铁、最幸福的一块铁。 如果你爱的是钢,发自内心地爱钢,而你了解到他是一块铁,那么请你放过这块铁,不要用你所谓的“爱”强行把这块铁锻造成你理想中的钢,他没有这个义务,也许也根本没有这个天性和意愿去成为你想要的钢。如果你爱的是钢,而他是块铁,请你放过他,请你继续去寻找、等待、追求你的那块钢,而让这块铁安安静静地等待那个真正爱他的人,那个发自内心珍惜和善待这块铁的人。
我们都了解,人们对“爱”充满误解,总是在用爱的名义滥用爱。对爱的滥用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用爱的名义来强加自我的意志。“恨铁不成钢”就是这样一种强加意志,谁告诉你我非要成为钢不可?谁说钢就一定比铁更可爱? 当我们强加意志时,经常用到一个完美的理由——“我是为你好”。我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为什么呢?我这一切都是为你好。但请想一想,我所认为的“好”就一定是真的对你“好”吗?我说我是“为你好”,可你真的觉得好吗?你到底是不是更好了,这件事由谁说了算呢?是以我为准,还是以你为准呢? 所以,真正的爱,不是强迫你成为我想让你成为的样子,而是我用心地读懂你,然后尽心尽力帮助你成为你自己。真正的爱不是把你变成你所不是的人,而是深刻地了解你,然后让你做你自己,让你活成真实的你。
我们总说,爱一个人,就要保护他,不让他受伤害。是的,保护他不被别人所伤害,更要保护他不被我所伤害。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我们觉得日久年深的爱情,会自然而然归于平淡,最终必然走向亲情。为什么呢?我们常说,两个人相爱时间长了,就是左手握右手,没感觉了,只是一种习惯了。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激情消退了,热情不再了,没有你侬我侬了,爱情变淡了。真的是这样吗?激情是一个人内心翻腾涌动的热潮,是一种深深的眷恋。你以为它必须是汹涌澎湃的表达方式吗?不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的激情说明不了两个人感情深,倒有可能反衬出感情浅。因为只有感情浅的时候,才需要用外在形式的剧烈夸张来弥补两个人灵魂交错的深度。日久年深的爱情仍充满激情,它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更为温润细腻的表达方式。
我还认识一位女音乐家,她结婚的时候 40 多岁,她的丈夫 50 岁,他们都是第一次结婚。你们想想,她等了 40 多年,就是在等他;而他等了 50 年,就是在等她。年轻人之间的那种火辣辣的激情,在他们身上很少看见,但是你会感觉到他们之间有一种很浓很深的热情。当他们与朋友聚会时,无论那位女音乐家走到哪里,她丈夫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跟到哪里,而他的目光里,一直有一种深深的笑意,他脸上没有笑,但是他整个人化成了一个笑意,化成了一个微笑,他的妻子就是他心里最深的喜悦。这就是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属于他们的一种激情。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爱的时间长了,感情就淡了,激情就没了。错了错了,不是淡了,恰恰是深了,深到骨髓里去了。因为太深了,所以表面上你是看不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激情就是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四目相望,互相说一句“我爱你”,我们觉得这才是激情。其实不然,这世上最深的激情,是两颗心之间的默契。什么叫作默契?默契就是心意相通,精神共振,融为一体,就是两个人永远在一个频道上,在精神上无缝对接。这才是默契,而默契才是最深的激情。
要保持爱情长久的一个方法,就是要尽可能保持你们在精神上的同步而行。如果你的发展跟他的发展不一样,你们要多沟通,多交流。两个人的距离不是突然间变大,变得遥不可及的。如果你思想的进步、精神的成长比他快,请你拉他一把,帮助他成长,并跟他一起成长,这才叫作身体力行去爱他。不要让你自己离他太远,不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如此。爱情就是心灵的结合,心要是走远了,爱情就散了,就淡了。
我有个朋友,跟他妻子关系一直非常好,每年他们两个人都要共同学一样新东西,比如有一年他们两个人共同学画画,有一年两个人共同学吉他,有一年两个人共同学厨艺,还特地一本正经地上了个厨艺学校,互相切磋,一起烹饪两个人的幸福。 还有一次,我问一对恩爱夫妇,他们是如何保持激情永不消退的?他们的回答是:“你要不断地发现他身上美好的东西,新的美好的东西,然后你就会一次次地爱上不同的他,一次次地爱上同一个人。”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只是你,总是一成不变的那个你。其实你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新的人、新的事物,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会有新的成长。其实每天你都在变化,都与昨天的你有所不同。然后那个跟你在一起的人,或许他发现了你的这些变化,或许正是他促成了你的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使你变得不同,然后他又爱上了这个不同的你,爱上了每一个不同的你,他一次又一次地爱上了你,爱上了同一个人。 这其实是很浪漫很浪漫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不要以为浪漫是花钱的事情,那是浪费。浪漫不需要用钱,而需要用心——用心地了解他,用心地发现他不同的美,然后爱上每个不同的他,这样你等于每一次都在跟一个不同的人谈恋爱。虽然他看似是同一个人,但是他一刻不停地在成长。二十岁的他跟三十岁的他肯定不一样,然后四十岁的他又不一样,所以你一次又一次爱上了不同的他,千万个他,却也一次又一次爱上了同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在见证他生命的转变,也参与了他人生的成长。这是爱情最美好的一种状态,千变万化,却始终如一。
另外,在爱情中还有这么一个说法,“谁要认真谁就输了”,这句话真是俗不可耐。如果你抱有这种想法,那么你追求的不是爱情,你追求的只是征服。如果一个人他认为爱你就是征服你,那我觉得他不是真的爱你,你只是他的战利品,是他挂在胸前的一枚勋章而已。他在意的不是爱情,而是输赢。 那么,什么叫作爱情呢?哪怕我会输,我还是要爱,我还是要认真,这才是爱情。它的格调很高的,爱情就是个高格调的东西。它不是一种征服欲的实现,或者一种占有欲的表达。
坦率地讲,你如果真的在爱情之中,你是很难不认真的。不认真的叫作套路,而真的爱情就是用心,用心的东西你还能不认真吗?可能有人会反驳说,我们可以用心地玩套路,但那就不是爱情了,而是阴谋。真正的爱情,不计较输赢,即使可能会输,我还是会全心全意认真地爱你。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甘心被人征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你可能觉得征服别人,让别人死心塌地地爱上你是件光彩的事情,但被人征服,死心塌地地爱上别人就挺丢脸的。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不会太在意面子的。在所有的被征服中,被爱征服是最不丢脸的,硬要说丢脸,那也是最甜蜜的一种丢脸,丢脸就丢脸呗!事实上,在爱情中,不是一个人征服了另一个人,而是你们共同被爱征服。被爱征服,成为爱的门徒,这多幸运啊。
爱情肯定是要吵架的,但吵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所谓“吵架”其实就是一种疯狂的交流——这种非常状态的对话模式能够帮助你看到非常状态的他,更好地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平时我们都被理智操控,表现得各种得体,各种端着,一吵架面具掉了一地,真性情就暴露了。所以,在爱情关系中,吵架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它能帮你全面了解一个人。
我曾问一对老夫妇,吵完架之后该怎么去修复呢?他们告诉我:“你要相信一件事,月有阴晴圆缺,每一次阴晴圆缺之后,会是下一次阴晴圆缺。所以不要担心吵架,这一次是阴是缺的时候,你心里要有一份信仰——这阴和缺是阶段性的,它很快就会迎来下一次的圆和下一次的晴。而永恒的爱情,那就是你和他一起,共同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阴晴圆缺。”所以,我们要用平常心来看待吵架或爱情关系中的低潮,这些都是爱情生活的一部分,你知道它还会变好的,你知道你会努力让它变好的,你知道前面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生活在等着你们,你知道你还是愿意和他一起去创造这份美好,这就是一种信仰,而爱是需要信仰的。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愿意去坚持,这恰恰是爱的一种强度的证明。
成熟与自由
一个完整的“大人”应该包含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他是身体的成人,也是精神的成人。
一个人精神上是否成熟,跟这个人的生理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它们不一定成正比。就像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身强力壮,人高马大,有些甚至白发苍苍,他们生理上毫无疑问已经成熟了、熟透了。但是,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他的所言所行,就会发现在他成年人的外表下仍然住着一个幼稚不懂事的小孩,他既没有自知之明,也没有任何担当,自相矛盾,缺乏勇气。时间只是让他变得油滑奸诈、胆怯忸怩,却没有让他变得更有见地,更加成熟。
在这里,我引用了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这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象。而我又在后面加上了自己的观点“责任之担当”,这是一个人把他的内在气象外化为一种生活的态度与实际的行动。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责任之担当——我觉得唯其如此,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完整的、纯正的、成熟的“大人”。
嚎啕大哭不一定就是坏事,不会嚎啕大哭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幸福。一个不会嚎啕大哭的人,往往也不会开怀大笑。因为大哭也好,大笑也好,本质相同,说明你的心是鲜活的,因为只有鲜活的心才对一切具有敏感性,这敏感性使它能真正感觉到快乐而开怀大笑,也能真正感觉到悲伤而嚎啕大哭。当一颗心对悲伤不再敏感,那它对快乐也不会再敏感,这是同步的。
你想想看,什么叫作“为所欲为”?为所欲为,其实就是“为‘欲’之所为”——你在做欲望让你做的事情。你的欲望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时你是被欲望支配,被欲望操控,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不是你在主宰你的欲望,而是你被你的欲望所主宰,你不是欲望的主人,却成了欲望的奴隶。当你被别人奴役的时候,你会说你不自由。当你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的时候,你却说那是自由。这不是很好笑吗?其实这里面“换汤不换药”,还是一回事啊!你之前的不自由感是来自于他人的束缚,现在好了,他人不束缚你了,你却开始用欲望来束缚你自己了。所以,你还是不自由的,因为你根本不是自己的主人,你还是一个奴隶,只是换了主人而已。一个奴隶,不论你是谁的奴隶,你终究不是自己主宰自己,又能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逃避和对抗任何一样东西都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逃避”和“对抗”这两件事就意味着强烈的不安、焦虑与慌乱。当你像一个逃犯一样逃避或对抗任何一样东西,你的内心都不会有安宁、放松与平和。可恰恰是内心的安宁、放松与平和,才真正通向自由。
真正的自由者,没有内部的对抗与暴力。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总是处在自我理智与情感、责任与欲望的激烈挣扎中,他总有办法让他的理智与情感相安无事,让他的责任与欲望相亲相爱,他和他自己相处融洽。每一个自由者都是一个精神的自洽者。
真正活得自由,不代表你要活得多特别,你可能看起来跟大家活得一样,但是你这样活,不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活,也不是因为大家都不这么活。你这样活,是因为你喜欢这样活,因为这就是你发自内心想要的生活。自由或者不自由的根本,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这么干”,你是否心安。你走这条路,不是因为很多人走,也不是因为从没有人这么走,这些都是影响自由的杂念。你走这条路,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想走,因为这是你的路。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在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之上,你可以作任何选择。这个选择可能跟大家一样,也可能跟大家不一样,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这么选择,是因为这是你想要的,这让你感到心安。心安处即故乡。 我有个朋友,很接近这里所说的“自由者”的状态。别人对她的评价是:太阳每天升起降落,但你是墙角一朵按照自己的花期开放的小花。真正的自由者,不在意别人按照什么节奏去生活,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不去干扰别人,而别人也很难干扰到他。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到这种自由呢? 第一,清醒的自知;第二,勇敢的选择;第三,坦然的无悔的担当。真正自由的人,如果你做到了这三点,你会发现你的心态永远是安宁的,因为你想清楚了,你决定了,所以你愿意担当。因为是你自己选的,所以即便结果不如人意,你也会坦然接受,无怨无悔,这就叫高贵。
自由不只是一个人敢为天下先,更是敢做敢当,愿赌服输。自由不是什么都能去做,而是你作好你的选择,然后担当起你所选择的。苦也好,乐也好,成也好,败也好,你选择,你承担,你心安。选择并担当,这才是自由的全部内涵。
自由不是自我放纵的力量,恰恰相反,自由体现的是一种自我节制的力量。我饿了就吃,这算什么力量?我饿了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我选择不吃,我甘心节制某种欲望来成全精神的不受束缚,这种精神的自我节制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主宰,这才叫力量。所以,很多时候“自我节制比自我放纵更接近自由”。很多人喜欢说“有钱就是任性”。其实有钱任性,这没什么稀奇的,这就像你饿了就吃一样,里面没有任何自我的精神力量。这或许体现了钱的强大,却并不能体现你的强大。你有钱却不任性,或者你没钱却还能很率性,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力量
我觉得“老”是一个生理的阶段,但成熟与否是一个心理的状态。“老”属于现象界,“成熟”属于精神界,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位列两个不同的界面。所以我希望各位在这一点上要有常识,对人的成熟也要有一定的鉴别力。我们经常说一个词——衰老,其实这两个字不应该放在一起,“衰”指的是人精神的沉沦和堕落,而“老”指的是人身体的退步和退化,它们是不同的东西。
那什么是“老”?老指的是身体的退化,就是你身体的各个关节可能不怎么灵活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生活中也充满了一种人,老而未衰,老而不衰。他年龄的增长,只是让他的气象更加清澈,让他的精神状态更加澄明。你会觉得,这样的人是在越来越老,但是他同时也越来越纯洁,越来越通透,越来越美丽。
我曾经和我的朋友分享过一个心得:我们不可改变的是我们一直在变老,但是有没有一种力量可以抵抗变老?变老是一种向下的力量,有没有一种往上的力量可以对抗变老?有!这就是成长!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这里也跟大家分享——在精神上向着光,向着高空,不断地升华和成长。因为唯有成长,才能够抵御住变老的那种向下的力量。你会慢慢地活成一束光,谁若接近你,就是接近光。这应当是人生在世,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我是这么想的。人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自己短暂的一生是丑陋的、卑污的?你怎么舍得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只是往下坠落?即便是坠落,也应该具有落日般的华丽。
所以,精神的成熟者,他对外表现出来的不是老,而是一种内部世界的和谐,对任何事都很从容,心灵总是很清明,胸襟总是很坦荡,这才是真正精神成熟的人。
《中庸》里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里的“性”包含了人和物——“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意思是,只有心怀一片诚意,才能使一个人或一件东西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与力量。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就是致力于将“至善”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因为至善永不可达,所以重要的不是达到“至善”这个结果,而是在追求至善的路上,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进化、自我超越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让我们循序渐进靠近至善,也正是这个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成长为一个伟大心灵,一个顶天立地有浩然正气的“大人”。
大学”。我很喜欢法国作家夏尔·波德莱尔,他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这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一件是你深感惊喜;第二件是你使人惊喜。延伸开去,我觉得这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一,你要好好活着;第二,请你在自己好好活着的同时,帮助别人好好活着。再有:第一,你要尽一切努力,让自己活得幸福;第二,在你获得幸福的同时,要给别人幸福。
孔子在 73 岁离开这个世界时,说他自己“大节无亏,可以安然去也”。什么叫大节无亏?就是这辈子你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谢谢,因为你没有亏欠谁;这辈子你也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对不起,因为你没有伤害谁。大节无亏,可以安然去也,我觉得这真的是顶天立地的大人。
友情也是无用的,友情要是有用,那就叫人脉,而不叫友情。真正的友情,你不会向它索取,反而会为它作出自我牺牲。你对朋友不会作出要求,他在那里就够了,世界上有这个人在就够了。 正是这些在经济学上“无用”的东西,这些不具有实用性的东西,让你看到了自己的真挚与温柔。有用的东西能让你看到物质的美好,无用的东西能让你看到一个美好的自己。你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对这样的自己深感满意,而这更接近幸福的本质。
人啊,认识你自己
第一句,“保持内心的沉静”。第二句,“学会倾听”。第三句,“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前一段时间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最害怕什么?”我说:“大多数人应该最害怕死吧。”他说:“不,我觉得人最害怕黑暗。人对黑暗一定是格外恐惧的。人为什么害怕孤独?因为孤独就是内心的黑暗。人为什么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就是永恒的黑暗。”我想确实是这样的,人一定非常害怕黑暗,所以在西方的信仰中,他们的神创造世界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人一定非常害怕黑暗,所以“光明”一词对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你们从来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丘比特射箭的时候要蒙着眼睛,他为什么不睁开眼睛?为什么法庭门口的正义女神也是蒙上眼睛的?为什么《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是个盲人?要知道,丘比特必须蒙上眼睛,正义女神必须看不见,荷马必须是盲人。为什么呢?《小王子》告诉了我们原因:只有心灵才能够洞察一切,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他们必须蒙上眼睛,他们必须看不见,因为,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你能用眼睛去看的,而是要用你的心去看。只有用你的心去看的时候,你才能够看清楚本质与真相。
西方文化将目光与思想指向人心以外的这个大千世界,它向外求索,追问世界的根源,追问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怎样的属性。而东方文化将它的目光与思想转向了人心以内的那一片精神世界,它向内求索。西方文化看世界,看天空,看土地,看高山和大海;东方文化看自己,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本色与天性,看悲欢离合中人心如何受困与解脱。我曾经读到过一句有趣的话,说人为什么会睁眼与闭眼,人睁眼是为了看这个世界,而人闭眼是为了看自己。东方文化追问世界的方式、追问存在的途径,不是问天问地,而是扪心自问,所以我们长久生活于其中的东方文化,格外注重反躬自省,格外注重明心见性。
以何眼观世界,就观到何种世界。一个人的心眼其实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他的双眼;一个人的境界其实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他的眼界。佛印有佛心,以佛眼观世界,所见之处,处处是佛;苏东坡有贼心,以贼眼观世界,所见之处,处处污秽。
其实人的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学的任何一门学问、遇见的每一个朋友、每一个敌人,都是一条路,都通向自我认识。所以世界上最后只剩下了两件事:第一,know who I am,认识我自己;第二,be who I am,尽力成为我所是。人生的所有事件都指向这两件事:认识我是谁,然后努力成为我所是——知我所是,如我所是。有朝一日当别人问你“who are you”,你是谁?你的回答也会是“I am who I am”,我就是我。而当一个人敢说“I am who I am”的时候,你已是半神,你已然成为了与老、庄、孔、孟平级的人,与他们同等能量的人。就像我们中国文化对“神明”一词的解释——神,是精神;明,是明澈。所以,当你活到精神明澈,你已然美若神明。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作了一个决定,其实幕后的很多人已然帮我们作了选择。所以你看,为什么在英语当中,Mr.Right 和 Mr.Good 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谁是 Mr.right,所以我们最后找了一个 Mr.good,你把他泛化了。我们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没有找到一个 right job,所以就找了一个 good job;我们没有找到 right road,所以就找了一条 good road,走上了一条大家都觉得还不错的路。
你是你自己唯一的终身伴侣,但你却不了解你自己,读不懂自己内心的快乐、内心的悲伤,你不觉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吗?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努力地不活在社会的边缘,却渐渐地活在了自我的边缘,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我们经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是多么难得,不是你想碰就碰得到的,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个人这一生都会找到这样的朋友,这一半要靠运气,终究不是由你决定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在你找到你的知己之前,先成为自己的知己。
唯真自知方有真自爱,唯真自爱者,人爱之。一个真正的自爱者会珍重自己身上美好的品质,会修正自己身上不那么美好的东西,这是他会为自己做的事情。别人未必会因为你的自爱而对你产生欲望,可能你越不自爱,说不定他欲望越强。但是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真的爱你,一定是因为你是个自爱的人,一定是这样的。人们可能会同情卑贱的人,但人们只会爱慕高贵的人,一个自爱者是一个高贵的人,而他的自爱也会使他越来越高贵,越来越可爱。
我有一个朋友,她和她的男朋友之间有这么一段告白:“因为我自爱,我遇见了美好的你,因为你爱我,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写得挺好的。一个自爱的人,才能吸引来真爱,而真爱会让一个人更加自爱。
我很喜欢哲学家萨特的一句话:“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虽然人和人之间常常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别,但即便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往往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因为人性是相通的,你有悲欢离合,他也有,你对快乐充满热情,你对痛苦难以忍受,他也如此,大致相似。
“认识你自己”,其实是一切学习和修行的起点和原点,这是一个生命的学问,需要你在生命中去学习,用自己的一生去修行。其实,学什么都是一条路,都通向自我认识;走多远都只是一个方向,为了找到我自己。
自我人生的实现
有一个人去参观梵高的画室,看到了这幅《星空》,就问梵高:“你会画画吗?你有常识吗?你见过日常生活当中有什么树木长得比星辰还高吗?”梵高回答说:“我一直感觉到,用树木去接触星辰是大地的渴望。你不懂我的画没关系,因为大地会懂。”所以,梵高画的不只是景物,而是天空的渴望、大地的渴望、树木的渴望和他内心对火热的生活的渴望。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大多数人的一团印象,是少数几个人的一个烙印。真正的知己、挚友就是互相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你们之间有很深的连接,这连接不是物质上的、事业上的或者人情世故的,而是存在性的。他们就像另一个你,你的另一些分身,你心里的另一些声音,他们是你散落在别处的一部分。所以这些人对你的了解,很多时候可能比你对自己的了解更深更真。碰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一些需要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或许你自己都还不知道要怎么做,该何去何从,但他们很可能会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依据对你的了解,他们大概能预测出你最终会怎么做。所以每到这种时候,你和他们的对话不是两个人的对话,而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场自我对话。
所以,我觉得知己好友特别重要,当然他也有可能是你的爱人。我很希望你的知己好友是你的爱人,同时,你的爱人是你的知己好友。因为这样的话,你们的爱就贯穿了身体与精神,这会是一生的挚爱,也会是一生的挚友。这里面有着很深很深的信任,很深很深的理解。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格外重视知己好友给我们的一些反馈和意见,他们对我们认识自己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真正的知己好友,很少会有私心,他在给你评价、意见、提议的时候,往往是中肯的、赤诚的。
真正的知己好友,少有私心——我过得好,我也希望你过得好;我过得不好,我也希望你过得好;哪怕我过得不好,只要我可以,我还是会尽力帮你过得好。无条件地希望对方过得好,这才叫知己好友,这里面没有私心。所以这些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很当回事,因为他是由衷地站在你的角度,感你所感,思你所思。他是把自己当成了另一个你,在为你作考量,为你作权衡,为你作计划,这里面没有他,这里面全是你。 所以,真正的知己好友,他有很深的关爱、很深的理解、很深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不会有私心的。拥有这样的知己好友,是你最大的幸运。人不是一辈子都有朋友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地去珍惜;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朋友,而身边有这样潜质的人,那你也要好好地去珍惜,好好地去经营,好好地去发展你们之间的友情。
我另外一个朋友也挺有意思的,很多年前的某个夜晚,我们两个看完话剧,沿着梧桐树大道一路散步。清风明月,我们走了很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一些话题,好开心啊。突然,我的朋友很郑重地跟我说:“陈果啊,十年之后如果我变了,你把我带回来啊。”就像现在一首歌里唱的:“若是遇见从前的我,请带他回来。”记住今天的你是什么样子,当下的你是什么样子,如果十年以后,我们再次重逢,希望我还能够识别从前的那个你,你还能够识别从前的那个我,这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所以,强调认识自己,不是说让你只看自己,不要看这个世界。看世界是重要的,但是探索自己也是重要的,所以向内向外都要有了解,然后尽力保持平衡,行走中道。
真正聪明的脑子不应该用来走极端,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就体现在看似非此即彼、必须走极端的情况下,你能否挖掘出第三条路,在两个强势的极端之间寻到一条若隐若现的中道。真正的智商高下就应该体现在这种时候,不是吗?其实极端都是片面的,不片面就不成其为极端。而走极端其实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走中道才叫真的难!
真正最难的,是以出世之心,经营入世的生活;入世地做事,出世地处世。真正最难的,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条中道,保持一种平衡。
做人要尽力达观,保持平衡,走中道。美石是什么?是经过精心雕琢的东西。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种雕琢,就是要努力把学生变成一块美石。顽石是什么?是有野性、有血性、童心不泯的人。我希望我们在经历教育的重重雕琢、文明的不断驯化,最终成为一块美石之后,也不要丧失自己与生俱来的野性血性,不要丧失那与生俱来的纯真率性,不要丧失我们的本色与真性情。就像美石和顽石,雕琢与天真,要保持平衡。 我发现我身边就有很多人,读了几年书之后,知道了“文化人”是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了。
千万不要读了书,知识越来越丰富,看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会说的道理越来越大,最后却变得越来越不通人情,越来越不懂寻常生活之滋味。那样的话,你这个书真的不应该读,你毁就毁在读了几本书。
郑板桥的第二句话“聪明与糊涂”,聪明指的是智商,糊涂指的是胸怀。糊涂在这里不是指智商不高,而是指不计较。所以聪明、智商高很好,有胸怀、不计较也很好。如果你是个聪明人,而且还是个不计较的聪明人,那就是高上加高,好上加好。我们常常觉得聪明和糊涂是矛盾的,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应该为你的胸怀气度服务。你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同时要有一个宽厚的胸怀,而正是你聪明的头脑,能帮助你宽厚的胸怀得到更好的实现。换言之,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应该用来想方设法地更宽厚地待人,更宽厚地爱人。
比如说,真正有胸怀的好人,他对一个人好是不图回报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真对一个人好,就不要计较得失,就是对他好。他回报你,你对他好;他不回报你,你也对他好。 所以,真正对一个人好,就要对他好得看不出来;要对他好得让他没有心理负担,不必心心念念总惦记着要回报你;要对他好到他还能和你平等相处,不会感到自惭形秽,对你有所亏欠。所以一个有胸怀的聪明人,他会使他的聪明才智化作各种奇思妙想,来使他宽厚的胸怀变得更宽厚,使他善意的传达变得更得法。
不论东西方在地理文化上有着怎样的差异,真正称得上贵族的那些人,都同样崇尚节制、勇气、公正和仁慈,正是这些东西赋予了他们所谓的贵族气质,让他们具有一种震慑人心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看不见的精神力量,不知不觉中会给他们笼罩上一层看得见的光芒,不论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坐什么车,用什么手机,或者根本不用手机,都挡不住他们言行举止里流露出的一种平静、一种尊严、一种自由。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真正的贵族,就是精神的强者。他们就像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会将其他一切强者视同自己的兄弟,欣赏他,钦佩他,向他学习;同时,他会将世上一切弱者视同自己的孩子,同情他,关照他,尽力为他们服务。”
前人说,评价一个人分四个层面——神、智、器、识。其实自我评价何尝不也是这四个角度?“神”——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人的品质。“智”——既然位列第二,可见不必太拿智商当回事。“器”——指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才能本事,有什么用处。“识”——最后的“识”很好理解,指的是知识与眼界。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当你真正找到你自己,活成你自己,如你所是,你根本就不需要去跟别人争。只有当大家都是猴子,都要爬树的时候,才会出现竞争。而你发现自己是条鱼,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游泳,根本不需要去加入爬树的竞争行列。只有当大家都要做苹果,都要比甜的时候,才有了竞争。如果你发现你是一颗盐,那你好好咸着就是了,不必去变甜。所以“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搞清楚你自己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种,然后做你自己,走你的路,不需要去争去抢。因为别人只能“成为他自己”,只有你能成为你,所以在“成为你自己”这件事上,你没有竞争者,没人比得上你。